近年来,新余市以深化婚俗领域移风易俗为抓手,紧紧围绕婚俗领域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统筹协调,全力以赴抓好婚俗领域移风易俗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把好婚俗改革“方向盘”。为确保婚俗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方向明、目标清、成效实,及时组织召开了移风易俗动员部署会,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成立新余市婚俗领域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制定出台14部门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工作方案,印发农村婚嫁彩礼治理工作细则。制定印发婚事新办告知书、抵制高价彩礼倡树文明新风承诺书、遏制高价彩礼推崇简办新办倡仪书。其次,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宣传部、网信中心、教育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妇联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全力推进婚俗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最后,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引导群众自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彩礼限额标准和喜事操办标准,规范嫁喜庆事宜宴席活动和随礼标准。建立农村婚嫁彩礼动态监测制度和监测结果通报制度。所有行政村(居)均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将反对婚俗陋俗、高价彩礼、红白事操办标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或写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实现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强化氛围营造,筑牢婚俗改革“压舱石”。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重要指标,从全局统筹谋划,加强婚俗领域与基层党建工作、乡风文明建设、秀美乡村建设等有效衔接,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结合党建工作,树立“好榜样”。倡导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带头开展节俭办理婚嫁事宜、整治高价彩礼等活动,自觉抵制婚姻嫁娶等大操大办和奢侈浪费歪风,教育引导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自觉移风易俗,形成婚姻嫁娶新风的良好局面。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尚”。把推进婚俗领域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创建工作中,评选出一批“好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岳父母、好理事长”先进典型,切实以道德评议的力量,多形式、全方位推进移风易俗,不断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嫁喜庆事宜实行“两报告一承诺”,自觉遵守操办婚嫁喜庆事宜有关规定,不越底线、不碰红线,依据党内有关法规和制度,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嫁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
加强社会宣传,奏响婚俗改革“最强音”。坚持把宣传引导工作贯穿改革始终,特别是把婚嫁彩礼调查问卷作为婚姻登记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推进,努力让婚俗领域移风易俗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线上+线下”家庭教育,维护婚姻稳定。开展“家合久久”婚姻家庭教育服务项目,通过“线下”走村入户,积极开展“彩礼不要多 共筑幸福窝”等主题活动。“线上”开设婚姻家庭教育课堂,帮助当事人更好地了解婚姻家庭知识、法律知识。今年上半年,“家合久久”项目有效服务14442人次。此外,还创新开发微信小程序“渝子偕老”,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获得相关的婚姻家庭信息,目前注册人数达2万多人。同时,组建由心理咨询师、律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每周开展公益讲座2次,为群众提供专业化辅导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办41次公益讲座2658人次参加。二是“形式+内容”联动结合,弘扬婚俗新风。一方面用仪式感激发新婚夫妻责任感。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常态化,建设婚姻户外颁证基地,倾情打造以“仙女湖爱情岛屿”为主题的爱情主题公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婚俗领域。今年以来,全市举办集体婚礼15场,邀请先进模范代表、金婚夫妇、县区分管干部等为新人颁发结婚证,让新人在满满的仪式感中,感悟婚姻家庭所蕴含的责任。另一方面开展以遏制高价彩礼为主要内容的宣教活动。加强红白理事会、红娘等从业人员登记造册管理,开展培训3850人次。发放婚事新办倡仪书732份、婚事简办告知书722份。开展“彩礼不超六万九,不收彩礼更永久”的主题宣传活动30场,在全市范围内营造降彩礼、树新风的良好局面。(胡玮 杨鹏 刘卫凤)